摘要:一炷香点燃了虔诚和缅怀,一炷香飘散着心房和思绪,又一炷香熏染成祖先们宏大的历史故事……三炷香就在我眼前燃烧着自己的生命,承托了我对先祖的寄愿,香火缭绕处勾起一段对陈年旧事的探索和记忆。我一直笃信:宗祠,是五千年鲜活的遗存,是所有浮萍的最终归...
一炷香点燃了虔诚和缅怀,一炷香飘散着心房和思绪,又一炷香熏染成祖先们宏大的历史故事……
三炷香就在我眼前燃烧着自己的生命,承托了我对先祖的寄愿,香火缭绕处勾起一段对陈年旧事的探索和记忆。我一直笃信:宗祠,是五千年鲜活的遗存,是所有浮萍的最终归宿,是每一个人身上的“中国印”。
回到沙埕,想起儿时跟着爷爷奶奶祭祖烧香的日子。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一片山水中显现:
在那一段上山拜祖的路上我们吹着口哨与鸟儿逗趣,在偌大的宗祠里玩耍、捉迷藏,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被自己认为是仙气,想象着有仙人来此一游,然后学着大人跪拜,嘴里念念有词:“祝刘家人一生平安,身体健康……”
沙埕镇别称沙关,作为我国东南天然良港之一,港道两岸高山对峙。孙中山所著《建国方略》称沙埕港可与荷兰的鹿特丹港相媲美,位列当时中国十大名港第三位。
站在沙埕刘氏宗祠主楼上,整个沙埕港的风景都会收入眼中,可以一饱眼福,海上明珠嵛山岛、海上公园台山岛、海上仙都太姥山这些迷人的风景都将一览无余。
我迷恋于宗祠里那一抹淡淡的木香味,悠久的历史沉淀出里它们的厚重,在宗祠厚厚的木门上,黑褐色的木墙上,檐头横梁与楼栏廊柱之间,又或者是各个偏殿的木窗之间。
木香如水流般漫溢,缓缓流淌,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,挥之不去。
挥之不去的除了木香,更是对这里的一份尊敬的厚重之情。沙埕刘氏祠堂,又称刘公纪念馆,坐落于福鼎沙埕港畔的金狮岗上。
清乾隆丙戌年(1766年),刘氏族人在这里建祠以缅怀祖先,每一个宗祠的背后似乎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,沙埕刘氏宗祠于1940年遭日寇焚毁。1996年落成新祠后就有了“刘公纪念馆”这个名字。
在我的记忆里,宗祠门前的青砖砌成的台阶上长满绿色的苔藓,一层一层通向宽阔轩敞的大门。
两层仿古式的建筑框处一方天地,步入大门,殿堂楼阁、文史展厅和聚香驿三大部分展现在眼前,整个楼馆让人心生肃敬。正殿堂前安坐着一对石狮,庭院向左,有玄武岩“举人石”在那里如同守护神一般伫立;庭院向右,假山造就了一幅好风景。
三百多米长的琉瓦墙廊已经让人惊叹了,周围的山山水水,高楼的风景更是迷人。
祠堂里一直供奉着刘氏祖先的灵位,逢年过节时,族人便要到祠堂里祭祀上香,在香雾缭绕中,人们正襟危坐,对自己的先祖默默许下心愿。
那些深深镌刻在灵牌上的名字,虽然已经飘散在世间的尘埃之中,随着时光而埋进黄土,但是这些名字会一直不朽。
每一位灵牌都述说着一段过往,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芒。
沙埕刘氏的起源要从唐僖宗年间说起,那时候光州都督显斋公(楚公)于由光州固始避乱入闽,后来定居在建阳麻沙和崇安五夫里一带,并分东西二刘。
在东的刘氏族人后来于元朝至正年间,由建宁迁居永春章内尊为一世鼻祖,沙埕刘氏即光发公派下裔孙于清乾隆丙辰年间徙居沙埕,迄今已快三百年了。
故乡那历经风雨而久存的宗祠,维系着每一个福鼎刘氏子孙的血亲与乡思,成为生命之根的标志。
不管你生命的风筝飘向何方,都会系住自己漂泊的灵魂,刘氏在这片大地上涌流,沙埕的山山水水托起这百年宗祠,将刘氏儿女热爱故土、眷恋家园的美好情愫附着于宗祠之中,也成就了一方美景……
宁小爱丨文字编撰
部分资料来自网络丨图片采集
我们很努力地寻找图片作者
可还是有部分图片无法找到原作者
如有冒犯请及时联系我们
智己策略丨爱宁德
行走丨发现丨记录丨传播